Amazing a Day
  • Home
  • A Good Moment
  • Story
  • Photo Storyboard
  • illustration . Painting
  • Blog
  • media
  • contact us
  • Home
  • A Good Moment
  • Story
  • Photo Storyboard
  • illustration . Painting
  • Blog
  • media
  • contact us

字在漫遊

Footloose : 渾身是勁的原聲大碟

13/9/2014

0 評論

 
1984年,是一個美好的年代,也是世界流行音樂的輝煌時代,除造就了很多天皇巨星之外,也為我們帶來了無數的經典歌曲。時至今日,很多歌曲打破了時代和年齡的界限,讓每一代的年青人也聽得耳熟能詳,音樂就是一樣很奇妙的東西。

這次我介紹”Footloose”(渾身是勁),是在1984年出版的電影原聲大碟,電影劇情講述一位住在鄉郊的年青人(Kevin Bacon飾演),如何在保守的小社區內,讓一群年青人用舞蹈釋放自己的故事。以此看來,歌曲必然是講出年輕人的心聲,正面勵志有愛情有衝勁有跳脫,(我有點似唱片監製!) 。

不錯,以上種種元素全部有齊,由第一首由Kenny Loggins 主唱和創作的 ”Footloose” 同名主題曲,以強勢的鼓擊,和結他入曲,有強勁的鄉村搖滾樂味道,但更具流行性,取得先聲奪人的效果。內容是提及一位打工的年輕人,日做八個鐘不知為了甚麼,所以去找回知心好友,一起跳舞尋回自己。你說是何等的正面呢! 這就是那時的人們的想法。此曲榮登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一位,蜚聲國際,Kenny Loggins單是此曲已令他生活無憂。碟中另一首他的歌曲"I'm Free (Heaven Helps the Man)"亦曾上至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二十二位。

接力第二首,由Deniece Williams主唱的”Let’s hear it for the boy”,此曲以非常輕快電子節拍,帶出一段由女生唱給她心愛男生,鼓勵他無論他穿甚麼,不懂甜言蜜語、不富有,甚至唱歌走音,這都是不重要,當他抱著她入懷,她便很想跟他說話,拖著他的手,因為他就是她所愛的男孩。這種女生怎不叫人心愛? 此曲亦是很正面的一首歌,Deniece Williams以甜美聲線揉合了soul的唱法,演唱這首歌,效果非常好,榮登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一位,蜚聲國際,此曲往後三十年,無數人翻唱過,始終還是她最好。

第三首由Mike Reno和Ann Wilson合唱一曲”Almost Paradise” ,就來一次感性,一首柔情的歌曲,電子合成器帶入歌曲,有種輕逸感,很配合歌名,此曲榮登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七位。演唱者Mike Reno到今日仍以此曲表演登台,Ann Wilson和妹妹組成的”Heart” 樂隊,仍活躍於舞台。

第四首由Bonnie Tyler主唱的”Holding out for the hero” ,突然又將節奏加快,而且更快,Bonnie Tyler以沙啞低沉卻雄亮的女聲見稱,高音呼唱有喉沙聲,相當富有力量,唱這首澎湃激動的歌曲非她莫屬。歌者希望要一位更強更快的,比生命更大的人。歌詞就像在呼叫出內心的力量,女中豪情實在勁。此曲榮登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三十四位,成績卓越。

第五首由Shalamar主唱的”Dancing in the sheet”,回到輕節奏音樂,鼓勵對方一起來跳舞的歌曲,Shalamar在之前是寂寂無名的樂隊,此曲令他們榮登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十七位,風行一時。

說了這六首歌,全部成績美滿,以當時甚至現在來說也認真厲害,所以此原聲大碟全球總銷量達一千萬張,是少有的原聲大碟銷售量。

美國填詞人及小說作家Dean Pitchford包辦全碟的歌詞,盡顯才華。Kevin Bacon今日已是荷李活的大明星,此電影往後改編成為舞台劇,世界各地演出過無數場,用回了全部歌曲作為舞台劇歌曲,並在十五週年(1999年)推出重新混音紀念版,加入了四首歌曲,但沒有出現在電影中,還是原汁原味的大碟最好。電影亦在2011年重拍,但我還是覺得,原汁原味好點。
圖片
0 評論

Flashdance: 勁舞勁出八十年代

12/9/2014

0 評論

 
1983年的一齣”Flashdance” (勁舞),講述一位日間在煉鋼廠工作,晚上在酒吧表演的十八歲少女Alex (Jennifer Beals飾演) ,踏上舞蹈團覓尋理想的過程,劇情簡潔,但真摯動人,也有充滿節奏動感的跳舞場面,特別在於是(女主角/替身)的單人跳舞場面,有別於其他舞蹈片中群體或雙人舞蹈的拍法。

而且最令人感動是其原聲大碟,歌曲流暢易聽,充滿青春幹勁的節奏和歌詞,亦瘋魔了當時的年青人。

美國黑人女歌手Irene Cara憑主題曲”Flashdance...What A Feeling”,編曲和旋律流暢清新,有動感,和影片相當配合,Irene的清爽明快的嗓音,一聽難忘。由著名電子舞曲作家Giorgio Moroder、Keith Forsey 和 Irene Cara合力創作,內容是講述由孤獨和憂慮的的心情中,讓音樂將自己釋放開來,用心去享受生命,感覺就是好。內容正面,而且說出年青人心聲,此曲榮登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一位,是Irene Cara第一首美國冠軍歌,一躍成為巨星之列,國際知名。

另一首排在電影原聲大碟最尾的歌曲,由Michael Sembello創作及主唱的”Maniac”,是鼓舞女主角的跳舞激情。此曲成為另一首榮登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一位的歌, 第一首和尾一首均成為冠軍歌,已奠定此原聲大碟的成功。

排在專輯第三首”Love Theme From Flashdance”,由意大利著名音樂人Giorgio Moroder創作的純音樂作品,Helen St. John演奏的電子器樂,令電影充滿浪漫的氣氛。Giorgio Moroder 跟前作 “Midnight Express”(午夜快車, 1978),一樣有首love theme為題的電影歌曲,也流行一時,值得一提Giorgio Moroder是當時電子流行音樂的先驅者。

排在第五首由Joe Esposito主唱”Lady, Lady, Lady",就唱出男主角對女主角的情深,此曲亦入了美國Billboard第八十六位,另外Cycle V泡製了”Seduce Me Tonight”是跳躍反斗的歌曲,增加了娛樂性。

此專輯和電影的商業味道很濃,但非常有可聽性,到今天Irene Cara仍以此曲作為每一次演唱會的必唱歌曲,人生有一首這樣的經典歌曲,作為歌手夫復何求?
圖片
圖片
0 評論

Fame : 我要高飛 聞歌起舞

10/9/2014

0 評論

 
八十年代有三齣不同的歌舞片,在票房及電影原聲大碟也創出了佳績,因為三齣歌舞片的英文字頭也是”F”,,故統稱為”三F”。分別是”Fame”(我要高飛,1980)、”Flashdance”(勁舞,1983)、”Footloose”(渾身是勁,1984)。

當中1980年的”Fame”(我要高飛),由大導演Alan Parker執導,講述一群在紐約演藝高校學習的學生,在學時的際遇,學業、家庭、愛情的交織,為進求演藝夢想而面對的挑戰,全片連場勁歌熱舞,洋溢著靑春的氣息,劇中人物的關係構成緊湊的劇情,歌舞場面精彩。

此片結合了多首大熱歌曲,生色不少。排在專輯第一首的主題曲”Fame”,由 Michael Gore作曲和Dean Pitchford作詞,美國黑人女歌手Irene Cara主唱的主題曲,充滿活力的一首歌,Irene以親切響亮的腔唱出一首親和而且有鼓舞作用的作品,突顯出八十年代節奏動感歌的特質。重覆了多次的Baby, remember my name,  (remember, remember, remember.....),就是一個藝術工作者的心聲。 

電影中段由一群學生午飯時,一齊跑出學校門口,在紐約第四十六街,不理會在塞車中的車龍,發揮大無畏精神,在車上和道路上聞歌起舞,場面精彩絕倫,經典中的經典,此曲的奔放,主題健康,成為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四位,又獲得第五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。值得一提,該提名名單內有同片的另一首也是由Irene Cara主唱的”Out Here on My Own”也有份競逐,Irene Cara絕對是”自己打自己”。

提到”Out Here on My Own” ,是一首動人的情歌,描述失意者的孤獨心情,由 Michael Gore作曲和Lesley Gore作詞,成為美國Billboard 流行榜第十九位,及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,

另外一首”Hot Lunch Jam”,是一群學生午飯完後在食堂中百無聊賴,有人以即興的鼓聲開始,加上琴聲intro,低音結他riff開始並貫串了全首歌,節奏生動,很有黑人音樂味,一分半鐘後才由Irene Cara主唱,電影畫面的緊湊動感配合此曲,令人難忘。

以上三首歌曲令本原聲大碟成為大熱之作,後來在2009年重拍,亦翻唱了專輯的名曲,證明”Fame”的音樂和電影是歷久常新。
圖片
0 評論

Mike Oldfield : Tubular Bells 一響成經典

5/9/2014

0 評論

 
十九歲的青少年會做甚麼?


當很多十九歲的青少年仍在渾噩,或仍在找尋未來的時候,一位熱愛音樂,身懷才華的英國少年已在製作出一張為日後傳頌的專輯,他就是 Mike Oldfield 。出生於1953年5月15日英國雷丁,16歲已是樂隊的結他手。1972年秋天,當他十九歲的那年,已埋首在錄音室,歷時數月,製作了首張專輯[Tubular Bells]。


以當時的樂界,Mike Oldfield的音樂類型不算是主流,甚至沒有唱片公司感到興趣,處於默默耕耘的階段,直至遇上Virgin Record的Richard Branson,才可以一展所長。


在此專輯內,Mike Oldfield神奇地一個人演奏了十多種樂器,,包括電結他、木結他、低音結他、電風琴、鐵片琴、鋼琴、曼陀羅、敲擊樂等等,他使用多軌錄音,花費時間逐條音軌錄製而成,當然也邀請其他樂手合作灌錄,包括其姊Sally Oldfield演唱、Jon Field的長笛、鼓手Steve Broughton 等,


封套交給Trevor Key操刀,三角形的”Tubular Bells”懸空在睛朗的天空和海浪之上,甚有氣勢,而且很雅潔。Tubularbells名為”管鐘”,是由十多支長度不同垂直金屬管子,吊在支架上,以敲擊方式演奏,跟唱片封面內,扭曲成三角形狀的管子有所分別。但亦因為這張專輯,令人知道Tubular Bells 這樂器。


專輯只有兩首曲目,全部由Mike Oldfield創作,以黑膠唱片來分,
Side A 為"Tubular Bells, Part One" 全長25分30秒
Side B 為"Tubular Bells, Part Two" 全長23分18秒


"Tubular Bells, Part One" 由寧靜進入緊湊的intro作開始,以長笛引入進入另一層次,,中問經歷了神秘色彩,時而清新、感性、搖滾曲風、深遠寧靜,帶出不同的經歷,洗滌了聽眾的心靈。


"Tubular Bells, Part Two" 由連綿不斷的結他聲引入,作了八分鐘的柔情演繹,由大鼓聲帶出有磅礡氣勢的段落,再進入搖滾曲風、再淨化為單純的輕音樂演奏,感覺上似由幾首曲目結合而成,但將的聆聽情緒以不同的情感連續地漸進,聽眾彷如已經和樂曲結合,是很好的聆聽經驗。
.
兩曲都屬於前衛、內斂、感性的創作,對人生的領悟。專輯的樂曲不難消化,所以大受歡迎,時至今天已賣出了一千六百多萬張,歷時已四十年,仍為人津津樂道,打破時代的界線。


1973年一齣經典恐怖電影”驅魔人”(The Exorcist)就用上了"Tubular Bells (Part One)" 的頭三分鐘作電影的結尾音樂,電影的成功亦令Mike Oldfield更為世人所認識。


2009年,Mercury records和Universal聯手推出了Deluxe Edition,收錄了重新混音版本的雙CD+DVD,樂迷需要,CD One是Mike Oldfield混音的版本兩首原曲及1974年Mike Oldfield’s Single和Sailor’s Hornpipe兩曲,DVD則收錄了以上四曲的電腦活動畫面MV及在1973年12月在BBC首次現場演出,CD Two是原裝1973年的專輯。


往後的1983年,他的作品[Moonlight Shadow](由Maggie Reilly演唱)也登流行榜首位置,作為一位多元樂器演奏者和創作樂手,Mike Oldfield固然是不可多得的天才,而背後值得一提的支持者,是由當時寂寂無名的Virgin Record老闆Richard Branson。
圖片
圖片
0 評論

Sonic Youth 音速少年的白日夢國度

5/9/2014

0 評論

 
美國有一隊樂隊,1981年成軍至2011解散,一直是青春,因為他們是Sonic Youth,解散前的陣容由Thurston Moore (結他,主唱)、Kim Gordon (低音結他,主唱)、, Lee Ranaldo (結他,主唱)、Steve Shelley (鼓手) 及Mark Ibold (結他、低音結他) 組成。主打另類搖滾、噪音搖滾、No Wave。
Thurston Moore、Lee Ranaldo本身已是活躍於地下音樂的份子,初期是玩Punk Rock,後來Thurston Moore遇到Kim Gordon,兩人除成為情侶,亦一同組成樂隊,是為Sonic Youth前身,後來Thurston Moore遇上Lee Ranaldo,十分欣賞他的結他才華,邀請他加入。再後來加入鼓手Richard Edson,Sonic Youth成軍,但Richard Edson在隊中只維持了兩年。期間轉換了幾位鼓手後,便由Steve Shelley從1985年揮棍直至2011年。另一位優秀的結他兼低音結他手Jim O'Rourke也曾效力於1999-2005年。


Sonic Youth的音樂經歷了不同時代,奔放的演唱,有別於主流的唱法,密集的結他彈奏,單一和弦重覆演奏,顯露人的憂傷與迷茫,極具活力和爆炸力,聲音甚為獨特。


這次想談談Sonic Youth在1988年的專輯[Day Dream Nation] ,是Sonic Youth第五張錄音室專輯,唱片架上是一張2007年推出的Deluxe Edition,雙CD收錄了一些現場演出和未出版過的cover歌曲。專輯封套取自德國當代著名畫家Gerhard Richter 1983年的作品”candle”(蠟燭)。據說Gerhard Richter因為很欣賞他們的音樂而分文不收。


錄製此專輯的陣容為. Thurston Moore, Kim Gordon, Lee Ranaldo, Steve Shelley 四人。打頭陣”Teen Age Riot” 一曲,是青年人對生活不滿的聲音,年青力量呼叫下,便以搖滾樂來釋自己,此曲由簡潔電結Riff引入,加上鼓聲和Kim的吟唱,在01:25時轉向為Distortion電結他intro,Thurston哼唱,年青澎湃的力量,
盡在一刻,第二曲"Silver Rocket"接力,繼續電結他狂吼,Thurston Moore和Lee Ranaldo兩支結他,將節奏、旋律,擦刷結他等嘈音效果,配合快速的演奏,刺激明快,兩首曲已為此專輯打好氣勢。


但高潮仍不止於此,”The Sprawl”由Kim以吟唱方式演繹,Kim的嗓音較沙,很適合作中低音吟唱,中段的電結他三連音Riff、單和弦、簡單明快,起伏不定,尾段近三分鐘的樂器演奏,是不斷重覆的曲段作背景,中間滲雜了嘈音、Kim的低音結他作主軸,飄逸具幻想性。”Cross The Breeze”一曲,則足足兩分鐘半快速演奏,Kim才唱呼唱:”I wanna know!”,是想爆發出自已的力量?對人生的疑問?或是壓力?具有點題性的作品,尾段則為中板的演奏,較開首緩和,是一種釋放?或已回到現實?


其他歌曲如”Hey Joni”(由Lee Ranaldo主唱),是向加拿大唱作結他兼備、民歌女王Joni Mitchell致意的歌曲。
Sonic Youth自從幾年間的數張專輯的探索後,音樂風格日漸成熟,在”Daydream Nation”專輯得到了商業上的成功,已建立了其獨特、爆炸的曲風,是樂隊最為人熟知的一張專輯,重新定義Noise Rock精神。往後的專輯,Goo(1990)、Washing Machine (1995)、A Thousand Leaves (1998)等等,往往揮灑自如,為另類搖滾、Post Punk、甚至為後來九十年代的Grunge風潮帶來啓示。
圖片
圖片
0 評論

Yannis Markopoulos - 希臘音樂

1/8/2014

0 評論

 
希臘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,近代的鉅匠Yannis Markopoulos是希臘作曲家的表表者之一,1939年出生,十三歲學習小提琴和單簧管,六十至八十年代並為多部電影配樂,作品中常使用古典樂器,如oud、psalterion等等,是希臘音樂界響噹噹人物。

我的唱片架上放有這張《Brightness Reverberation》的專輯,由他作曲並指揮,1996出品,那時賣$110。專輯的封面清淡,棕橙色的黑白影像,文字上考慮及國際因素,希臘及英文兩語說明。

第一首曲目”Two-Coloured Star” (雙色星),結實且細緻,帶著優雅氣息。第四首曲目””Boundaries Of The Sea” ,則寧靜古雅,音樂層次豐富,想像出叢林裏的豪華古堡內,喝著酒,啖著美食,聽著這樣的音樂。
圖片
0 評論

Pink Floyd  藝術搖滾自成一派

2/8/2013

0 評論

 
很多年輕朋友想去了解一些具影響力的歐美音樂,尤其是搖滾音樂,不知如何入手去聽。的確搖滾音樂雖只有約五十年歷史,但當中保留很多珍貴錄音,成為流行文化的寶庫。選擇的確很多,除了The Beatles、貓王Elvis Presley,The Rolling Stones等以外,我想講一下Pink Floyd。

Pink Floyd是一隊來估英國倫敦的樂隊,在1965年成立,初期成立時的陣容為Syd Barrett (主音、結他)、Roger Water (低音)、Nick Manson (鼓)、Richard Wright (鍵琴)。Pink Floyd的名字由來自兩位藍調樂手Pink Anderson 和 Floyd Council的名字構成,樂隊經歷了地下音樂鍛煉。

Pink Floyd在早期已經在現場演出中加入大量變幻的燈光效果,並且加入大量的電子樂器和音效,長長的音樂前奏或中段,雖說是搖滾但並不算強節奏,但卻自成一派,樂界稱為藝術搖滾。

在1967年簽約EMI公司後,推出了首張專輯[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],此的音樂帶有濃烈的迷幻色彩,音樂相當意象,曲調充滿詩意,十首歌曲中有九首由主將Syd Barrett創作,可見其才華和影響力。

其中排在side A第一首的[ Astronomy Domine ]帶著濃厚太空感覺,以電結他和電子音效,開首Intro有模擬太空船在航行,亦有如太空人收發通話訊號,繼續以電結他power chord引入歌唱,中段有一段internal,滲入如太空人收發通話聲音,此曲旋律簡潔流暢,結尾的的旋律很精彩,八句樂句中只用了四個音,加上緊密連續的鼓聲,令此曲沒有冷場。

另外,排在side B第一首 (CD album的第七首) [ Interstellar Overdrive ],是一首長達9分41秒的純音樂演奏,另外有一個版本為於UFO club (倫敦一間地下音樂演的場所)的現場演出,長達17分鐘。 [ Interstellar Overdrive ]顧名思義是講星際之間的躍動,曲內有著很多電波、機械聲的音效,但我覺得更像舞會中的飄浮狀態。
​
此專輯是Pink Floyd是將來建立的起點,後來在1967年尾,Roger Waters 邀請David Gilmour 加入,成為第五位成員,Syd Barrett的領導下本是可以打開局面,但他因為長期倚賴葯物,以致精神恍惚,曾經在現場演出中呆站著,無法演奏,數月後離隊。Pink Floyd自此進入另一階段,由Roger Waters領導下的Pink Floyd......
圖片
0 評論

    ​amazing GT
    跨媒體創作人,愛創意,愛靚嘢,愛煮食,愛心理。遊走於城市的繁忙和清靜。

       

    圖片

    封存檔

    四月 2022
    三月 2022
    二月 2021
    一月 2021
    九月 2014
    八月 2014
    七月 2014
    八月 2013

    類別

    全部
    搖滾音樂
    攝影
    文具
    流行音樂
    生活想法
    笑話
    笑話
    詩
    隨手寫字
    集物館
    電影原聲大碟
    音樂

    RSS 訂閱

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。
  • Home
  • A Good Moment
  • Story
  • Photo Storyboard
  • illustration . Painting
  • Blog
  • media
  • contact 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