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九歲的青少年會做甚麼?
當很多十九歲的青少年仍在渾噩,或仍在找尋未來的時候,一位熱愛音樂,身懷才華的英國少年已在製作出一張為日後傳頌的專輯,他就是 Mike Oldfield 。出生於1953年5月15日英國雷丁,16歲已是樂隊的結他手。1972年秋天,當他十九歲的那年,已埋首在錄音室,歷時數月,製作了首張專輯[Tubular Bells]。 以當時的樂界,Mike Oldfield的音樂類型不算是主流,甚至沒有唱片公司感到興趣,處於默默耕耘的階段,直至遇上Virgin Record的Richard Branson,才可以一展所長。 在此專輯內,Mike Oldfield神奇地一個人演奏了十多種樂器,,包括電結他、木結他、低音結他、電風琴、鐵片琴、鋼琴、曼陀羅、敲擊樂等等,他使用多軌錄音,花費時間逐條音軌錄製而成,當然也邀請其他樂手合作灌錄,包括其姊Sally Oldfield演唱、Jon Field的長笛、鼓手Steve Broughton 等, 封套交給Trevor Key操刀,三角形的”Tubular Bells”懸空在睛朗的天空和海浪之上,甚有氣勢,而且很雅潔。Tubularbells名為”管鐘”,是由十多支長度不同垂直金屬管子,吊在支架上,以敲擊方式演奏,跟唱片封面內,扭曲成三角形狀的管子有所分別。但亦因為這張專輯,令人知道Tubular Bells 這樂器。 專輯只有兩首曲目,全部由Mike Oldfield創作,以黑膠唱片來分, Side A 為"Tubular Bells, Part One" 全長25分30秒 Side B 為"Tubular Bells, Part Two" 全長23分18秒 "Tubular Bells, Part One" 由寧靜進入緊湊的intro作開始,以長笛引入進入另一層次,,中問經歷了神秘色彩,時而清新、感性、搖滾曲風、深遠寧靜,帶出不同的經歷,洗滌了聽眾的心靈。 "Tubular Bells, Part Two" 由連綿不斷的結他聲引入,作了八分鐘的柔情演繹,由大鼓聲帶出有磅礡氣勢的段落,再進入搖滾曲風、再淨化為單純的輕音樂演奏,感覺上似由幾首曲目結合而成,但將的聆聽情緒以不同的情感連續地漸進,聽眾彷如已經和樂曲結合,是很好的聆聽經驗。 . 兩曲都屬於前衛、內斂、感性的創作,對人生的領悟。專輯的樂曲不難消化,所以大受歡迎,時至今天已賣出了一千六百多萬張,歷時已四十年,仍為人津津樂道,打破時代的界線。 1973年一齣經典恐怖電影”驅魔人”(The Exorcist)就用上了"Tubular Bells (Part One)" 的頭三分鐘作電影的結尾音樂,電影的成功亦令Mike Oldfield更為世人所認識。 2009年,Mercury records和Universal聯手推出了Deluxe Edition,收錄了重新混音版本的雙CD+DVD,樂迷需要,CD One是Mike Oldfield混音的版本兩首原曲及1974年Mike Oldfield’s Single和Sailor’s Hornpipe兩曲,DVD則收錄了以上四曲的電腦活動畫面MV及在1973年12月在BBC首次現場演出,CD Two是原裝1973年的專輯。 往後的1983年,他的作品[Moonlight Shadow](由Maggie Reilly演唱)也登流行榜首位置,作為一位多元樂器演奏者和創作樂手,Mike Oldfield固然是不可多得的天才,而背後值得一提的支持者,是由當時寂寂無名的Virgin Record老闆Richard Branson。
0 評論
美國有一隊樂隊,1981年成軍至2011解散,一直是青春,因為他們是Sonic Youth,解散前的陣容由Thurston Moore (結他,主唱)、Kim Gordon (低音結他,主唱)、, Lee Ranaldo (結他,主唱)、Steve Shelley (鼓手) 及Mark Ibold (結他、低音結他) 組成。主打另類搖滾、噪音搖滾、No Wave。
Thurston Moore、Lee Ranaldo本身已是活躍於地下音樂的份子,初期是玩Punk Rock,後來Thurston Moore遇到Kim Gordon,兩人除成為情侶,亦一同組成樂隊,是為Sonic Youth前身,後來Thurston Moore遇上Lee Ranaldo,十分欣賞他的結他才華,邀請他加入。再後來加入鼓手Richard Edson,Sonic Youth成軍,但Richard Edson在隊中只維持了兩年。期間轉換了幾位鼓手後,便由Steve Shelley從1985年揮棍直至2011年。另一位優秀的結他兼低音結他手Jim O'Rourke也曾效力於1999-2005年。 Sonic Youth的音樂經歷了不同時代,奔放的演唱,有別於主流的唱法,密集的結他彈奏,單一和弦重覆演奏,顯露人的憂傷與迷茫,極具活力和爆炸力,聲音甚為獨特。 這次想談談Sonic Youth在1988年的專輯[Day Dream Nation] ,是Sonic Youth第五張錄音室專輯,唱片架上是一張2007年推出的Deluxe Edition,雙CD收錄了一些現場演出和未出版過的cover歌曲。專輯封套取自德國當代著名畫家Gerhard Richter 1983年的作品”candle”(蠟燭)。據說Gerhard Richter因為很欣賞他們的音樂而分文不收。 錄製此專輯的陣容為. Thurston Moore, Kim Gordon, Lee Ranaldo, Steve Shelley 四人。打頭陣”Teen Age Riot” 一曲,是青年人對生活不滿的聲音,年青力量呼叫下,便以搖滾樂來釋自己,此曲由簡潔電結Riff引入,加上鼓聲和Kim的吟唱,在01:25時轉向為Distortion電結他intro,Thurston哼唱,年青澎湃的力量, 盡在一刻,第二曲"Silver Rocket"接力,繼續電結他狂吼,Thurston Moore和Lee Ranaldo兩支結他,將節奏、旋律,擦刷結他等嘈音效果,配合快速的演奏,刺激明快,兩首曲已為此專輯打好氣勢。 但高潮仍不止於此,”The Sprawl”由Kim以吟唱方式演繹,Kim的嗓音較沙,很適合作中低音吟唱,中段的電結他三連音Riff、單和弦、簡單明快,起伏不定,尾段近三分鐘的樂器演奏,是不斷重覆的曲段作背景,中間滲雜了嘈音、Kim的低音結他作主軸,飄逸具幻想性。”Cross The Breeze”一曲,則足足兩分鐘半快速演奏,Kim才唱呼唱:”I wanna know!”,是想爆發出自已的力量?對人生的疑問?或是壓力?具有點題性的作品,尾段則為中板的演奏,較開首緩和,是一種釋放?或已回到現實? 其他歌曲如”Hey Joni”(由Lee Ranaldo主唱),是向加拿大唱作結他兼備、民歌女王Joni Mitchell致意的歌曲。 Sonic Youth自從幾年間的數張專輯的探索後,音樂風格日漸成熟,在”Daydream Nation”專輯得到了商業上的成功,已建立了其獨特、爆炸的曲風,是樂隊最為人熟知的一張專輯,重新定義Noise Rock精神。往後的專輯,Goo(1990)、Washing Machine (1995)、A Thousand Leaves (1998)等等,往往揮灑自如,為另類搖滾、Post Punk、甚至為後來九十年代的Grunge風潮帶來啓示。 很多年輕朋友想去了解一些具影響力的歐美音樂,尤其是搖滾音樂,不知如何入手去聽。的確搖滾音樂雖只有約五十年歷史,但當中保留很多珍貴錄音,成為流行文化的寶庫。選擇的確很多,除了The Beatles、貓王Elvis Presley,The Rolling Stones等以外,我想講一下Pink Floyd。
Pink Floyd是一隊來估英國倫敦的樂隊,在1965年成立,初期成立時的陣容為Syd Barrett (主音、結他)、Roger Water (低音)、Nick Manson (鼓)、Richard Wright (鍵琴)。Pink Floyd的名字由來自兩位藍調樂手Pink Anderson 和 Floyd Council的名字構成,樂隊經歷了地下音樂鍛煉。 Pink Floyd在早期已經在現場演出中加入大量變幻的燈光效果,並且加入大量的電子樂器和音效,長長的音樂前奏或中段,雖說是搖滾但並不算強節奏,但卻自成一派,樂界稱為藝術搖滾。 在1967年簽約EMI公司後,推出了首張專輯[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],此的音樂帶有濃烈的迷幻色彩,音樂相當意象,曲調充滿詩意,十首歌曲中有九首由主將Syd Barrett創作,可見其才華和影響力。 其中排在side A第一首的[ Astronomy Domine ]帶著濃厚太空感覺,以電結他和電子音效,開首Intro有模擬太空船在航行,亦有如太空人收發通話訊號,繼續以電結他power chord引入歌唱,中段有一段internal,滲入如太空人收發通話聲音,此曲旋律簡潔流暢,結尾的的旋律很精彩,八句樂句中只用了四個音,加上緊密連續的鼓聲,令此曲沒有冷場。 另外,排在side B第一首 (CD album的第七首) [ Interstellar Overdrive ],是一首長達9分41秒的純音樂演奏,另外有一個版本為於UFO club (倫敦一間地下音樂演的場所)的現場演出,長達17分鐘。 [ Interstellar Overdrive ]顧名思義是講星際之間的躍動,曲內有著很多電波、機械聲的音效,但我覺得更像舞會中的飄浮狀態。 此專輯是Pink Floyd是將來建立的起點,後來在1967年尾,Roger Waters 邀請David Gilmour 加入,成為第五位成員,Syd Barrett的領導下本是可以打開局面,但他因為長期倚賴葯物,以致精神恍惚,曾經在現場演出中呆站著,無法演奏,數月後離隊。Pink Floyd自此進入另一階段,由Roger Waters領導下的Pink Floyd...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