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azing a Day
  • Home
  • A Good Moment
  • Story
  • Photo Storyboard
  • illustration . Painting
  • Blog
  • media
  • contact us
  • Home
  • A Good Moment
  • Story
  • Photo Storyboard
  • illustration . Painting
  • Blog
  • media
  • contact us
圖片
A Good Moment Issue 2 : "美好的心理影像 : 張嘉莉"
訪問、文字、攝影: Amazing a day

藝術工作不易為,需要默默地耕耘。藝術工作者也是普通人,很貼近生活,因為藝術就是從生活而來。今次我邀請了Clara Cheung(張嘉莉) 成為第二篇的嘉賓,她是一位活躍的藝術工作者,和丈夫合辦了 C and G Artpartment,也是兩位女兒的母親。這次Clara跟我們分享一些讀書時代至現在的心路歷程.....

[ 從外國留學說起 ]
Clara在美國讀大學時,選修了電腦和藝術。後來畢業回港,便決意去考取教育文憑,並當上了中學視藝老師多年。


她的女兒現正學習單簧管,巧合地單簧管老師正是她修讀教育文憑時的同學,重遇舊同學,令她感覺到世界真的很小,也感到轉眼間已是十多年光景。於是,Clara便憶述了一些外國留學時的片段。

所讀的大學本著”博雅教育”的宗旨,對人文學科很重視,也鼓勵學生跨學科進修。在大學第一年必修科目有” Life: Then and Now”(宗教研習科目) 和” The Search for Values in the Light of Western History and Religion”(哲學科目) 等等,直至第三年才正式電腦和藝術雙主修。

在香港中學就讀文科的她,反而在大學選修了屬於理科的電腦,難道她就是喜愛挑戰自己? Clara則覺得電腦科和文科也是很相近,因為兩者也是一種語言和邏輯。

美國教育對文科、理科的界線不用分明,文科學生是可以自選理科。至於為何選修電腦科,皆因在大學第一年選讀了”Introduction to computer”(電腦初階),發覺可以應付得好,重點是編寫電腦程式令到自己很有滿足感。另外,既然遠渡而來讀書,還是嘗試給自己去做多些不同的選擇,希望有一點突破。

“香港學生到美國讀書,遇到著重西方文化背景科目時,適應有否困難?” 我問她。

Clara說起初適應也有點困難,但記得當時大學是運行小班教學,一般來說一班只有十多人,最少甚至三、四人一班。而且老師們亦很鼓勵學生多發問,她很感恩老師們很用心去解答,能幫助自己去適應學習環境。而且能夠接觸到新的學科(如哲學),是很感到興趣。

她若有所失說當時不算是活躍份子,較少參加當地的社區活動,和女生會的組織,同學間較談得來則只是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。

“現在的你跟社區、學生的互動反而更多了。”我笑說。”人有時在某一個階段會跟之前的自己很不同,很微妙。可能現在你跟不同的人互動多了,令你不經意地改變。”
圖片
​[ 中國文學的情意 ]
時間再推前一點,Clara回想到中學時代,選修文科皆因非常鍾愛”中國文學”科目,很觸動到她。當時很投入課文閱讀,另外一些通俗小說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是她的最愛。


高中時曾嘗試過將閱讀過的小說中,一些句語和修辭的表達特色應用在學校的作文中,得到老師很好的評價。她認為作文是一種創作,很值得多去閱讀好作品,並且去探討文章的內涵和寫作風格等,都會有得著。

“對藝術文化的熱心會否是在那時候培養起來?” 我問。

Clara笑說自小學習繪畫,小學時也有想像過當畫家,自己卻沒有得過任何美術獎項。

由於父母也是小學中文科教師,喜愛中國文學或多或少也有點影響。另外,她的伯父是一位自學成才的二胡樂手,年青時經常在元朗的戲棚欣賞曲藝表演。雖然日間從事海鮮經營,但也花了很多時間去練習二胡,更進而去研究中樂,發佈了一些粵曲歌詞研究,為中樂的承傳作出貢獻,這是令她很欣賞的。
[ 生活與過程 ]
“你的伯父正好演繹了從接觸、欣賞、創作、表演、研究的一個過程。你覺得正經歷在那一階段?”我說。


她笑言很喜歡去發問問題,因為一切研究也是從發問開始。由於在大學有教職的關係,擁有大學圖書證,有更多機會閱覽到很多資料,解答了自己的問題,並且豐富了更多。

Clara除創作外,還得兼任策展人、導師等等,同時分身不同的角色,更是兩女之母。

曾經有朋友問到女性藝術家有了家庭,可會較難兼顧。Clara則說人生是一條漫長的路,有著不同的階段,也有很多可能性。職業生涯不一定是依循既定模式去發展,而且生活中的不同經驗,是影響到藝術工作者的。

她從宏觀一點去看,有了子女是人生經驗的一部分。創作也不一定是純粹地將創作品呈現予觀眾,藝術家在個人生活中的不同角色、經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。

我笑說: “我們現在此刻的對話很真,也是一件作品,對話也是一種創作。”

[ 一個起始點 ]
“人生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性,可否憶述一下你初踏入藝術界的情況?”


Clara提及到在大學時的一位美術老師,他擅長新媒體藝術,尤其在機械裝置方面,啓發她去作多形式的嘗試。大學畢業後,一次跟朋友到紐約的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(大都會藝術博物館)參觀,激發她很想在館場門外進行一些行為藝術。於是致電給這位老師說出自己的想法,他說:” 放心去做吧,謹記將過程記錄下來呀。”那次她邀請現場觀眾去拍攝展演記錄,形成了她和觀眾的一次互動,很難忘。

在2003年,剛畢業的她自費到”威尼斯雙年展”,在場館外進行了一個”游擊式”的展演,對她來說這是一個起始點。Clara嘗試追求的是傳統展場以外的地方去展演,和觀眾多一點互動。

順帶一提,這位美術老師的老師正是Fluxus Movement(激浪派)的大師Allan Kaprow,他是[Essays on the Blurring of Art and Life ] ]的著作者,其中一篇文章就是討論研究每天去刷牙是如何地刷,算不算是藝術?此等思考性的課題。
​
圖片
圖片
[ 感恩與得著 ]
自從2007年成立了” C and G Artpartment” 至今,實現了一些不同性質的工作,策劃藝術活動,和參加者享受創作的過程。Clara表示很珍惜現在擁有的機會,努力去實現自己的願景,作出多一點貢獻,也很慶幸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及給予機會。


她以往覺得老師們可以有教職本業,又可以兼顧創作,這種生活形式真不錯。而經過這十多年來的努力,她很欣喜得到實現,而且經驗也比以往更豐富和熟練,Clara笑說這也是個人的進步。她平常會去想些好的想法,是一直支持去實行的動力。

我說: “這是心理影像,當心裏面有一個理想畫面,你便會傾向於去實行,並會獲得進步。”

[ 一個小領悟 ]
談到家庭,Clara笑言自己早已決定要有下一代。現在有了兩個女兒,感到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,涉及到照顧、接送小朋友這些日常的生活流程,過程盡在不言中。


她卻在小朋友身上領悟到人生其實可以好簡單,睡覺和吃飯,只需滿足一些基本生存條件便已是生活。

[ 調節心情 ]
生㓉事務繁多,有時總叫人透不過氣。Clara不諱言有時也會發些小脾氣,這時會主動跟別人傾訴,來想法子幫助解決問題,這樣對自己很有效。至於深層情緒的事情,則需要些時間去淡化,不用刻意處理,自然也會好一點。


“創作也可以是舒緩的一種方式” 我說。

她肯定創作是會帶引自己進入另一種境界,調整到不同的想法。

也曾試過完成一項重要事情之後,心中有點空虛失落,跟大學的教授討論一番後,他教了一招,就是去選擇做一些不同而又不用太費心的事情,例如做家務。勞力一番之後,便會很快獲得平衡,這樣很管用。當然現在做家務是恆常的事情,境界又不同了。

[ 朋友和社交網絡 ]
Clara的朋友和舊同學已各自有家庭,見面機會是少了。Facebook和電郵成為了彼此間一種有效的維繫方式。經過這些年,生活圈子改變了,現在難得仍有好友在海外,偶然有機會到當地的話,便相約聚會一番,也是一個好時刻。


[ 願景 ]
談到願景,她說小朋友逐漸長大,數年後也會有自己的生活,到時也許有些空間可以深入研究多些事宜。也想去練習好鋼琴和跳舞,最重要是保養好身體,這是此時此刻她希望能逐步達成的事情。


最後,Clara希望個人再突破、提升。她覺得保持著這個”心理影像”想法,努力去實現自己便是最好。

[ 後記 ]
我每次都跟嘉賓朋友分享一份食物,這次我從深水埗買來的龍鬚糖和Clara準備的柑桔蜜分享。龍鬚糖的軟韌甜,柑桔蜜的甘酸,令這個crossover相當新顈。


跟Clara對談,對話流暢自然,憶述起讀書時代的往事,流露出快樂的笑容。間中也風趣地反問我問題,內向和外向的性格特質並重。
如果我以一張相片去形容她,我會選擇這張午後日照下的綠葉,充滿陽光和生氣,正是一幅理想的心理影像。
相關文章:A Good Moment - Issue 3 : "大自然給予他的回憶 : 鄭怡敏"
圖片
圖片
[ 作者簡介 ]
生活創意人,喜歡跟人和自然對話。工作不停,享受充滿創作的生活。
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。
   ​

© 2015-2020 amazingaday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
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。
  • Home
  • A Good Moment
  • Story
  • Photo Storyboard
  • illustration . Painting
  • Blog
  • media
  • contact us